大皖新闻讯 作为安徽省最北端的小城,砀山已有2200余年建城史。历史上黄河频繁决口改流途径砀山,泥沙冲刷的土地不宜种植粮食,而以梨树为代表的果树却能控水固沙。特殊的地理环境让砀山自明代起开启了超过500年的梨树种植历史,也让“梨”成为砀山闻名国内的一张名片。
【资料图】
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砀山县境内百年老梨园占地面积1200亩,以“梨树王”为代表的“百年高龄”老梨树有6万余株,时至今日,仍是花香满树、果挂满枝。而位于“砀山酥梨”发源地和主要产区良梨镇的“梨树王”则植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三百余年,于2017年与黄山迎客松一起入选全国“最美树王”。
砀山县政协一直积极助力梨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界别委员优势,其中良梨镇委员工作室是该镇立足新时代人民政协的新方位新使命,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履职理念,以“传党情、察民情、解企困、办实事、献良策”为切入点,打造的委员学习交流、为民服务、为企解忧、联系界别、凝聚共识的工作平台。
近日,当记者跟随“政协江淮行”采访团来到砀山县良梨镇梨树王景区。在古梨树群下,良梨镇政协委员工作室成员正与村干部、农业合作社负责人以及镇上的种植大户们,围绕老梨树的保护、提升酥梨品质开展协商讨论李文静是良梨镇委员工作室的召集人,她告诉记者,每次“梨园议事”他们都会提前确定一个主题,并且提前联系县政协和相关界别、专业人员和群众进行协商,“有了委员工作室也让委员们有了阵地,工作室就像娘家一样让委员们在协商议事中有了归属感。”
记者了解到,自良梨镇委员工作室成立以来共接待群众100余人次,开展“梨园议事”和走访企业活动5次,酥梨提质增效、农田水利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调研活动6次,收集社情民意20余条。
然而多年粗放式生产以及树龄老化带来的种植成本提高、种植工艺更新较慢等因素,砀山酥梨出现了增量不增质的情况,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部分果农种植意愿下降、积极性不高。为了开拓市场重振“砀山梨”品牌,政协委员们主动求变,“一号梨园”应运而生。砀山县园艺场是一家以水果种植、销售、贮藏为主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是砀山酥梨的核心产区。为了做大做强砀山酥梨品牌,提高砀山酥梨的品质、品牌和知名度,园艺场在多方支持下打造了“一号梨园”工程。
田娟是县里的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从2019年开始她便带着自己的技术与专业知识协助一号梨园的技术升级与智能化改造。“技术带来的变化还是很明显的”,田娟告诉记者,以往的种植追求产量,在生产过程中的管理非常粗糙,“随着树体改造、病虫害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等诸多技术的引进,一个智能化的现代梨园在不断成型。”
县政协常委、“一号梨园”负责人朱颖旭告诉记者,以前的梨子个头小、品控差,通过一些高科技的运用,将酥梨种植最适宜的土壤、气温、虫情等条件全部数字化,形成砀山酥梨的“农业知识图谱”,使得砀山梨种植更为科学化、便捷化。说罢朱颖旭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到,“利用科技手段,用手机和电脑就可以操控进行浇灌施肥,利用高科技支持,产值能提升30%左右,为砀山酥梨坐果稳产保质‘保驾护航’。”
智能化、标准化的果园建设在一号梨园去的成效的同时,朱颖旭也没有忘记自己政协委员的职责。他利用工作室把果农组织到一号梨园参观并开展技术培训,推广一些技术方面的知识,包括剪枝、打药等。朱颖旭表示,他希望一号梨园的经验能够向周边推广,以“一号梨园”为中心逐渐向外辐射,涉及周边多个乡镇。
目前,通过一号梨园项目的建设、示范带动,对当地果农增收、产业脱贫、砀山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也进一步医生了砀山酥梨区域品牌价值,带动了全县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大皖新闻记者 孙召军 摄影报道
编辑 张思平
Copyright 2015-2022 时代质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