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谁曾想到,如此耳熟能详的诗句,如今会成为农业生产中的一种巧妙方法?
随着气温升高,宁河区七里海镇的2000亩农田,启动了“绿肥”播种。农户们利用种植间歇,播种油菜花种子,待5月油菜花盛开期一过,整片花田都可以翻压当“绿肥”。油菜花分解后,下茬种水稻肥力就更足了,收获的稻谷产量更高、品质更好,也更环保。当然,在这之前,美丽的油菜花还有他用。农民们将传统农耕与绘画艺术融合,以大地为纸布、花田为笔墨,变千亩花田为大美油画。配合步道观景、休闲垂钓等各种娱乐活动,七里海镇的花田美景,每年都会吸引众多游客。
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如何接、怎么连?就像诗词中所描述的,一个“化”字尽显智慧。
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四两拨千斤与持续更新转变。无论是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还是产业链的延长、市场的拓宽,都离不开一个“化”字。不断推进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加快推进农业向绿色效益型、创新驱动型转变,探索农业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更快地提升农产品价值,为农业提质增效提供基础、打开空间。在津南区双港镇,水稻护蟹、蟹吃虫草、蟹粪肥田的生态立体种养模式,不仅提升了水稻的总产量,售卖螃蟹的总收入也屡创新高。做足做深“农产品附加值”文章,实现“1+1>2”的效果,不断提升其价值增量,才能延展农业产业增值增效空间。
某种程度而言,作物轮种、种养结合,这样的“化”仍然没有脱离农产品本身的价值范围。实际上,“化”的更深层次内涵,是农业与加工制造、休闲文旅的巧妙融合,是推动农业由“卖原产品”向“卖加工品”“卖品牌”“卖服务”转变。这时的“化”,就不仅仅是农产品、农业自身的转变,而是要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更强劲动能。
今天,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这也对产业链的融合延伸提出了更高要求。纵向打通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横向围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体验等多种功能,延伸拓展产业链条,把农业发展的格局和思路打开,畅通生产要素,让更多创新因子沿着农业向加工制造、休闲文旅不断涌动,乡村产业发展的韧性才会更强,动力也会更充沛。(朱绍岳)
Copyright 2015-2022 时代质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